泰坦號潛艇內爆事件始末(三)

Advertisement

到了6月21日,週三,泰坦潛水器上的氧氣只剩24小時了。聯合搜救隊與死神的賽跑還在繼續。其實前兩日的搜救工作主要靠大量的飛機和船隻在天空中和水面上進行搜尋。因為根據海洋之門對外宣傳的內容來看,泰坦號潛水器具有備用逃生系統。即使艙內5個人都失去知覺,無法操控潛水器,在一定的時間後,潛水器上綁著的漂浮帶的束縛裝置會被溶解,漂浮帶會上升將潛水器帶上水面。然而,即使搜尋隊對大範圍進行了搜索,他們都沒有在海面上找到任何相似的東西。

如果潛水器沒有浮出水面,那麼這就意味著情況非常嚴重了。此時,我們只能考慮到兩種可能性。

第一種可能性是,潛水器可能進入了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並被卡住,無法返回水面。在這種情況下,乘客們可能還活著。而第二種可能性,就是潛水器直接在海裡毀掉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乘客基本上沒有生還的可能性。

到了周三早上,傳來了一則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一架參與搜索行動的加拿大飛機,在20日通過聲納浮標,採集到了一組噪音。經過分析,這種噪音是一種類似敲擊的砰砰聲,這種砰砰聲似乎還非常規律,只在半點和整點出現。

一些潛艇搜救專家聽說了這個砰砰聲之後,非常開心。他們認為這是保羅·亨利發出的求救信號。因為他是非常有經驗的前法國海軍潛水員,所以他使用了軍隊中的求救辦法,那就是在整點和半點,猛烈敲擊船體3分鐘。

但是,也有很多潛艇搜救專家反駁說,這個聲音很可能不是來自泰坦號。因為泰坦號的船體是碳纖維的,而不是鋼製的。敲擊碳纖維就像是敲木頭,聲音更小、更沉悶,並不是那種清脆的聲音。這種聲音在水中傳播不了多遠。而且,就算聲音真的來自泰坦號,也很難對它進行精確定位。找到泰坦號的難度,跟大海撈針是完全一樣的。

但是,本著有一絲可能性也不能放棄的原則,搜救隊派了幾艘潛水器,到傳出砰砰聲的大致位置,進行水下搜索。其中,比較牛的一艘潛水器,是來自法國的科考船Victor 6,000。他能下潛至4千米的深度,足以達到泰坦尼克號的殘骸。這個搜索器上還帶有兩個機械臂,可以切割或者清除碎片。如果泰坦號真的被卡在殘骸裡面了,那麼Victor 6,000可以通過切割殘骸助其脫困。泰坦號自由後可以自己浮出水面,這個過程只需要花費兩個小時左右。

到了加東時間6月22日上午,艙內的氧氣基本已經耗盡了,但搜索工作還在繼續。然後,到了下午1:20左右,聯合搜救隊宣告了令人遺憾的消息。一艘加拿大的遙控潛水器,在距離泰坦尼克號船頭約500米的地方,發現了兩處殘骸區。因為碎片的材料與泰坦號一致,經過仔細辨認,都屬於泰坦號潛水器。碎片主要有5塊,基本構成了整個耐壓艙。從碎片向內彎折的情況來看,符合內爆的情況。

打撈到的
打撈到的碎片

海洋之門公司隨後也宣告,5位乘客已經不幸去世。

當天晚上,美國海軍的一名高級官員透露,他們此前在蒐集海洋數據時發現,泰坦尼克號失聯時,該區域出現了與內爆或者爆炸相符的異常現象。他們還曾將這個信息傳遞給了海岸警衛隊,但後者認為相關數據不具備決定性,所以繼續了搜救行動。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話,那麼泰坦尼克號可能在失聯的那一刻,就已經發生了內爆。

什麼叫內爆呢?內爆指的是物體由於被擠壓而突然向內坍塌。泰坦號出事的地方,水壓大概有40兆帕的壓力。這麼說,大家可能沒概念。換個方式說呢,就是一平方厘米的地方,指甲蓋那麼大小,承受了400公斤的壓力。在這麼強的壓強下,任何微小的缺陷或者破損都可能導致內爆。

事實上,無論是潛水艇還是潛水器,發生內爆的例子並不罕見。 1963年,美國名為“長尾沙”的核潛艇,在距離馬薩諸塞州海岸附近的深海發生了內爆,導致129名水手死亡。 2014年,名為“海神星”的無人潛水器,在探索新西蘭東北部馬德克海溝的時候,也遭遇了內爆。內爆的發生一般在毫秒之間,因而內爆導致的死亡也是瞬間的,帶來的痛苦幾乎來不及被遇難者感受到。比在一片黑暗中慢慢等待氧氣耗盡,總要好一些。可是,雖然如此,這樣的死亡並不是可以被接受的,尤其是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這場事故很大程度上是人禍導致的。

泰坦號材料
泰坦號材料

關於泰坦號的內爆原因,目前的主要猜想有四個。首先是選材問題。通常,潛深較深的潛艇和潛水器的耐壓艙都是鈦金屬做的,有的甚至是比鈦金屬強度還要高10%的馬丁鋼合金打造的,就比如俄羅斯的和平號。而泰坦號的耐壓艙用的是碳纖維做的,兩端則用鈦金屬加固。這個鈦金屬,它彈性比較好,在承受巨大壓力的時候會略微收縮,恢復大氣壓時又重新恢復原狀。而碳纖維材料則不具備這樣的彈性,所以這兩種材料在不同壓力的表現下,產生任何細微的差異都可能導致潛水器結構的完整性出現問題,從而引發內爆。

第二個猜想是,船體在過去的探險中已經受到了損壞,但沒有及時發現。根據海洋之門的資料顯示,泰坦號潛水器曾無意中進行過深度超過6,500米的下潛。或許在這種超出自身承受範圍的下潛深度時,已經導致材料出現了某種裂痕。但海洋之門的工程師們並沒有檢測出來。

泰坦號前端窗口玻璃
泰坦號前端窗口玻璃

第三個猜想是,泰坦號本身存在嚴重的設計問題。 2018年,海洋之門的前運營總監洛奇里奇認為,泰坦號的前端窗口的玻璃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因為這塊玻璃的認證承壓能力僅為1300米的水深,因此下潛至4000米水深肯定不安全。如果被壓爆了,豈不是完蛋了?因此,他建議公司進行相關的測試和改進。然而,CEO Stockton不接受這一說法,反駁稱,這位運營總監根本就不是工程師,他提出的意見不具備任何的專業性。結果,他不僅解雇了洛奇里奇,還把他告上了法庭。

第四個猜想是,泰坦號上的電池出了問題,例如電池爆炸導致船體受損,從而導致內爆。在2021年和2022年,泰坦號都出現過電池故障。在2022年7月的一次泰坦尼克號之旅中,原本乘客們應該在水下待4個小時,結果他們僅待了一個小時的時候,電池電量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快速下降。兩塊電池中,一塊電池電量完全耗盡,另一塊只剩下40%。因此,他們不得不提前結束旅程,返回水面。

泰坦號母船
泰坦號母船

此外,在那次下潛中也發生了通訊中斷的故障。他們在下潛到1000米的時候,就失去了與母船的聯繫。當泰坦號與母船聯繫上的時候,它已經下潛至6500米的地方。或許正是因為以前也出現過失聯現象,所以這次泰坦號失聯時,母船並沒有及時求助。

其實對於這些潛在的問題和危險,海洋之門公司自己也是知道的。海洋技術協會也曾經寫信給CEO警告他,不要貿然將實驗性的潛水器用於商業性質的載人旅行用途,一旦出事後果不堪設想。然而,CEO和他的公司並沒有選擇解決這些問題和隱患,反而是讓乘客簽署了免責聲明,也就是生死狀。他在2022年的一檔節目中還說,如果你只想安全,那就不要起床,不要開車,什麼都不做最安全。

Advertisement